零售業40年經歷3次變革 為什么說智慧零售代表未來?
- 智慧零售給蘇寧帶來的好處反映在業績上。今年前三季度,蘇寧易購交易額、營收雙雙增長超過30%,凈利潤更是同比猛增812.11%至61.27億元。在剛剛過去的雙11,蘇寧全渠道訂單量同比增長132%,再創新高。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開發戰略的穩步推進,蘇寧智慧零售落地將展現巨大勢能,從而引領行業變革。
近日,蘇寧與新華社共同舉辦的“中國零售業40年變遷”圖片展落地北京,透過一張張生動的照片,我們既看到了那些年買買買的精彩瞬間,也看到了零售業的變與不變。“變”指不同時期的零售業都有特定的時代印記,技術成為推動零售變革的關鍵因素;“不變”指零售業的本質并未發生改變,即消費者始終為優質商品和服務買單。
相較于影像背后折射出來的歷史厚重感,我更喜歡當下智慧零售展現出來的獨特魅力。
智慧零售時代已經到來
去年3月,蘇寧掌門人張近東首次提出“智慧零售”概念,與“新零售”和“無界零售”相比,其更強調結果導向,“零售”是本質,“智慧”是結果,就像“智慧物流”一樣通俗易懂。
簡單來說,智慧零售是指運用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零售業各個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完成人貨場的重構,實現消費體驗升級、提升零售效率。一言以蔽之,智慧零售就是零售與技術發生化學反應的產物。
或許不少人感到疑惑,電商發展如火如荼,為何紛紛轉型智慧零售?這就涉及到第三次零售革命的背景,我認為主要由兩個因素促發:
一是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流量的競爭,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電商成本逐年增長,獲客成本逐漸增大,而線下邊際獲客成本近年來卻維持持平的狀態(不考慮房租),因此電商企業紛紛把目光瞄向線下,把開店當成一種時髦的獲客方式,此外還能彌補電商體驗的缺失。
當然,電商企業興起開店潮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創造新的增量,通過以數據為基礎的商品、會員和服務全面打通,助力傳統門店升級為智慧門店,創新消費場景,不僅讓傳統零售商煥發新的生機,還能縮短供應鏈流程,實現降本增效。
二是技術日趨成熟。個性化、定制化消費時代的來臨,給供應鏈帶來新的考驗,而AI、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尤其是AI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家大力推動大數據發展應用,使零售業供需兩端精準對接成為可能,這也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潮流。
其中,AI在零售業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不僅可以用于深入洞察用戶,還能在選品、庫存、貨物分揀、末端配送等零售鏈條上出力;龐大用戶基數產生海量、多元的大數據,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可以助力品牌商大力發展C2B定制,充分激發用戶消費潛力。
在我看來,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與技術日趨成熟相輔相成。如果技術不成熟,電商線下扎堆開店形態雖然與傳統門店不同,但前景同樣不容樂觀,原因在于無法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管理有心無力;如果互聯網人口紅利未消失,技術成熟只能確保將電商精細化運營做到極致,但也只占不到三成份額,而線上沖擊線下,遠不如線上線下融合做大市場蛋糕有前景。
為什么說智慧零售代表未來
近年來,品牌商大規模關店的消息不絕于耳,很多傳統零售企業走下坡路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其做了大量嘗試和實踐,包括增加電商渠道、增加生活服務功能、提高技術含量等,但收效甚微,始終無法真正突破商業困局。
讓這些零售商們郁悶的是,明明回歸零售本質(商品+服務)且引入創新元素,為何用盡洪荒之力拼轉型仍不成功?到底哪個地方沒做對?在我看來,這些傳統零售商為應對業績下滑而采取自救措施固然值得肯定,但始終不得法,根本原因在于其經營思維老舊、落伍。
傳統零售思維偏向以企業效率為中心,更關注自己賺錢,只考慮眼前或短期收益,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無形中形成一堵墻。想要實現破局,必須顛覆現有經營思維,而非簡單改良。相比之下,智慧零售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其經營哲學更關注服務他人,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兼顧企業效率,考慮未來和長期收益。
因此,在傳統零售已老、智慧零售當道的大背景下,所有零售從業者必須要轉變經營模式。通過人、貨、場重構,助力零售業三要素智能化升級。
先說人重構。消費者洞察主要包括三個維度:構建用戶畫像、行為預測與精準營銷、增強用戶體驗,三者相互協作產生數字化連接。通過以數據為基礎的會員通,用戶線上線下各種消費行為都能以數據化形式呈現,將其行為和喜好數據化并反饋給商家,不僅可以讓商家更精準地觸達用戶,也能根據數據變化來調整品牌和選品。換言之,智慧零售可以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在任何場景下都能智能化推送你所需要的信息。
再說貨重構。傳統商業是豎狀關系,品牌商與渠道商一年開一兩次訂貨會,消費者聲音要“過五關斬六將”、層層上傳后才能被制造商、供應商、品牌商獲悉,導致后者無法做到及時響應。而智慧零售的制勝關鍵是對消費者的洞察和快速反應,能夠深度滲入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環節,使生產精準對接市場消費需求,以滿足用戶日益升級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最后說場重構。智慧零售時代,消費場景迎來爆發式增長,通過門店、電商、電視甚至冰箱等渠道購買新鮮食材已成為現實,這意味著渠道更加多元化,消費者可以享受隨時隨地購物的便利性,只要有屏幕和網絡的地方,都能達成商品交易。換言之,依托商品通、服務通、會員通的實現,未來消費場景將真正無處不在,所見即所得,而場景精細化運營有利于降本增效、規模化提升零售業績。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改造人、貨、場將帶來無限可能,也從側面反映出現階段人、貨、場并未發生實質改變,盈利環境的惡化正在倒逼傳統零售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想去重新構架人、貨、場的關系,從中尋找新的機會和產生新的效率,因為智慧零售代表未來。
該如何玩轉智慧零售
當然,只有展示實實在在的成果,品牌商才會相信智慧零售的先進性和美好前景,才愿意主動加入到這場零售變革中來。因此,你會看到,蘇寧不僅是智慧零售的提出者,更是踐行者。自去年啟動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以來,蘇寧動作頻頻,但其智慧零售內核無比清晰,即“場景互聯網+智能供應鏈”。
先說場景互聯網。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曾表示,純電商時代結束,未來10年將進入場景互聯時代,智慧零售的新場景將遍地開花。他認為,在人貨場三大核心要素中,場景是連接人和貨的橋梁,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蘇寧選擇從需求即場景、產品即場景、內容即場景、服務即場景突圍,每一個場景都關乎用戶體驗。
其中,蘇寧深耕需求即場景的一大表現為線下快速開店,其著眼于流量與消費轉化,通過上萬家“兩大、一小、多專”的店面類型組合,實現從線上到線下、從城市到縣鎮市場的全面覆蓋,將流量這一電商最大變動成本變成固定成本,滿足消費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服務的需求。
當傳統電商仍在摸索線上線下融合的可行路徑時,蘇寧正有條不紊地將智慧零售落實到線下每一個場景,與線上流量實現打通,無論是開店速度還是經營成效,都走在行業前列。
再說智能供應鏈。智慧零售時代,作為零售商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也要與時俱進。從本質上看,蘇寧不是一家零售公司,而是一家用技術來打造供應鏈服務的公司,其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力是對商品的銷售預測和對消費趨勢的把握,通過數據牽引,改變傳統零售的B2C供應鏈管理模式,建立由零售商發起的C2B反向驅動供應鏈管理模式,即從“產→銷→用”演變為“用→銷→產”,精準匹配供需關系,打造數字化供應鏈增值能力。
為了打造一流智能供應鏈,蘇寧一方面加大技術投入,年初將IT體系單獨劃撥出來成立蘇寧科技集團,并啟動“萬千百”全球招聘計劃,重點儲備云計算、AI、大數據等領域的人才,預計年底技術團隊將達到1萬人,加上此前布局的全球5大研發基地,蘇寧技術實力愈發強大。
另一方面,專業化倉儲網絡是智慧物流的基石,蘇寧物流發布了“百川計劃”,將加速骨干倉網和社區倉網的建設,通過科技、社會化協同的方式全面搭建服務于多領域合作伙伴的基礎網絡,并已完成全流程無人化布局,從倉儲到運輸再到配送,蘇寧物流的“無人軍團”正加速壯大,有效改善服務效率、服務體驗。
因此,蘇寧智能供應鏈服務先從傳統優勢品類家電著手,已與美的、海爾、惠而浦等近百家品牌商建立數據牽引的供應鏈機制,讓用戶當產品經理,大數據就是產品設計生產的“數字化圖紙”,未來將覆蓋更多品類和品牌商。
智慧零售給蘇寧帶來的好處反映在業績上。今年前三季度,蘇寧易購交易額、營收雙雙增長超過30%,凈利潤更是同比猛增812.11%至61.27億元。在剛剛過去的雙11,蘇寧全渠道訂單量同比增長132%,再創新高。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開發戰略的穩步推進,蘇寧智慧零售落地將展現巨大勢能,從而引領行業變革。
結語
改革開放40年不僅是中國零售業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民營經濟由小而大的40年。張近東曾反復提及,“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蘇寧的創立;沒有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就沒有蘇寧的今天。”如今,消費對我國GDP貢獻率不斷提升,今年前三季度達到78%,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這對扎根零售業的蘇寧無疑是重大利好,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