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那臺縫紉機“寶貝”
- 很多舊家具、舊機器在今天看來不值一提。但是,每一件家具、設備再發展的過程中都留下了特殊的痕跡、特別的故事和美好的回憶。我家保存著一臺老“蝴蝶”牌縫紉機,每過一段時間,母親就要用棉布輕輕地把這件寶貝擦拭一番。因為,這件縫紉機,曾改善了我們家的經濟狀況,改善了生活,也給我家帶來了很多歡樂,
母親接連有了我們姐弟6個,僅依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和幾畝薄地怎能填飽一張張嗷嗷待哺的嘴呢?1979年,母親去18里外的小鎮上借了一本《裁剪學》,自學做衣服。母親賣了姥姥家惟一一頭豬,又東拼西湊了共28元錢,買了那臺蝴蝶牌縫紉機。
老式縫紉機
在母親眼里,那臺縫紉機就是我們全家的希望,是我家的寶貝。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常見母親哼著歌兒蹬縫紉機。在縫紉機的轉動聲中,母親教會了我至今仍一字不落唱得有聲有色的兒歌。每到集日,一大早,父親便抱起我放在自行車前梁上,帶上母親到集市上收衣服,父親再去上班。等到傍晚,集早散了,下了班的父親再帶著母親和我加上沉重的一包袱布料回家。每天晚上收工的時候,母親都非常愛惜地把縫紉機擦拭一番,該更換的零件及時更換,該潤滑的部件及時潤滑。由于附近幾個村就這一臺縫紉機,又加上母親待人熱情,做的衣服式樣新、合體,所以,找母親做衣服的特別多。母親做活心切,常常晚上加班。等我們都睡下后,借著昏黃的煤油燈光,母親又開始機械地重復似乎永遠也干不完的活兒。一口氣干到天亮更是常有的事兒。有好幾次,母親由于過度勞累,一不小心被縫紉機針穿透了手指。盡管疼得厲害,但她恐怕驚醒了熟睡中的我們,就用牙咬住手指頭,強忍住不出聲,等手指稍微不疼了,繼續做活。就這樣,母親用她的勤勞和智慧維持著我家的生活,供我們姐弟求學。
用縫紉機做衣服
后來,我家的日子漸漸寬裕了,給本村人做衣服,母親就再也不收費了。對鄉親們,無論家中多忙,母親總是有求必應。每年春節,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姐弟幾個總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上新衣服。歲月飛逝,轉眼間我們姐弟6個都參加了工作,孩子也都老大了。年近七旬雙鬢斑白的母親也不再為別人做衣服了,但母親樂觀、堅強、淳樸的風格和那臺掉了油漆的縫紉機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直到現在,母親蹬縫紉機時“嗒嗒嗒”的聲響仍然經常在我的耳畔響起。那些聲音讓我回憶起過去生活的艱辛,讓我回味母親的勤勞,讓我回憶兒時的美好。這件縫紉機,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我們家的寶貝,如果我們家有博物館,真應該珍藏起來才對。(19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