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針走線“織”起半邊天
- 還沒走進廠房,從窗外望向屋內,就感到小小的縫紉合作社里忙得熱火朝天。11月4日,平定縣岔口鄉理家莊村的縫紉合作社里,鎖邊機、壓邊機、平縫機“嗡嗡嗡”地響著,一條龍流水生產線的制作方式讓十多名村民忙碌不停。
王秀青是縫紉合作社的負責人,四十出頭,樸實、干練,她一邊熟練地踩蹬著鎖邊機,一邊笑盈盈地說開來。合作社今年5月份才剛剛成立,投入10多萬元新購置的電動縫紉設備讓她又喜又憂。喜的是,她有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憂的是,這些比老式縫紉機操作簡單的電動“家伙”,真正用起來卻很不好控制。河北一個廠家發來的褲子訂單要按時交貨,可合作社就是不出活兒。社里的十多個姐妹們大都是第一次使用電動縫紉機,有的機器還是第一次見。雖說她們當中有人會使用老式縫紉機,但畢竟操作方法不同。眼睜睜地看著褲料從機針穿過,由于腳蹬的速度掌握不好,褲縫就“走”歪了。沒有辦法,只能返工,一針針地重新拆了再來。就這樣來來回回地拆來拆去,十幾個人一天只能做好兩條成品褲子。完不成任務,怎么辦?必須尋訪師傅向人家請教。多方打聽,請來了岔口村經驗豐富的師傅來為大家作培訓。大家認真學習,反復練習,掌握了使用要領和技巧后,就是對機器熟練的過程,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王秀青松了一口氣,接著說:“操作技術這一關總算是闖過了。合作社社員每天早出晚歸,和這十幾臺‘鐵家伙’較勁兒。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努力,社員們對鎖邊機、壓邊機、平縫機都能熟練操作,一天能完成的成品褲子由兩條到十幾條,到現在一天能完成100多條,有時能達到200條。”
50歲的王懷平師傅戴著老花鏡,正在使用平縫機做褲縫,她熟練地操作著平縫機,邊干邊說:“在家也閑不住,年輕時學會了蹬縫紉機,沒想到五十來歲了,村里開起了來料加工合作社,我還能憑這點本事掙個零花錢,不賴。”說話間,一條褲縫從機針下快速穿過,她麻利地拿起另一塊褲料繼續做。
趙秀芳是合作社里年齡最大的師傅,今年55歲,前些年自己在家里開過裁縫店,隨著村里人做成衣的越來越少,沒辦法,孩子在外讀書需要用錢,她只得到工廠打工。現在村里開起了縫紉合作社,她又干起了老本行。她說:“農閑時間,在合作社里暖暖和和的,風吹不著,雨淋不到,坐在家里就能掙一千來塊貼補家用,在村里算是不少啦。我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錢,很滿足。”
王保紅是合作社里唯一的男社員,他和兩位女工是輔工,負責熨燙口袋邊緣、褲縫、成褲等制衣中的各類熨燙。他早年就學會了蹬縫紉機,因為喜歡,在農閑時間到合作社里掙個零花錢。他說,早上七點半到十一點,下午一點半到六點,連續地躬著腰,低著頭,還必須小心翼翼地熨燙布料,不能走神,否則可能會燒焦布料,一天下來也是腰酸腿疼的,但每月都能按時領到一千多的工資,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掙一點是一點吧。
裁縫合作社里的十幾位機工、輔工依舊忙碌著,鎖邊、壓邊、做口袋、上拉鏈、做褲縫、釘扣……廠房的角落里依次擺放著各類半成品來料,等待著合作社的社員們去縫制。一條龍流水線生產方式,容不得大家坐下來閑聊敘談,王秀青也一直在鎖邊機前工作著。雖然機器的嗡嗡聲不停地在耳邊響著,但王秀青心里是美滋滋的。她說:“合作社才運行了半年時間,剛剛進入正軌,現在主要進行來料加工制作,隨著姐妹們操作、縫紉水平不斷提高,希望合作社能承攬更多的成衣訂單,逐步擴大合作規模和方式,讓社員們的工資掙得再多一點,把日子過得好一點,我就滿足了。”(郭 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