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帽子 摘掉“窮帽子”
- 今年37歲的張躍團經過近20年的外出打拼,積累了第一桶金后,選擇回到家鄉寶豐縣觀音堂林站金莊村創業,帶動父老鄉親致富,被共青團平頂山市委授予首屆“鷹城新青年”榮譽稱號。
學到技術返鄉創業
11月3日,平頂山中瑞服帽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里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幾臺繡花機“咔咔咔”地工作著,幾名年輕的女工在機器旁不斷移動著腳步,眼睛始終不離工作臺;另一組女工正專心致志地處理剛從工作臺上“下來”的帽片,用電吹風、剪刀將帽片上的針織圖案固定牢,剔除多余的線頭。
這個扶貧車間是張躍團創辦的。
張躍團家中姐弟4個,他排行最小,父母如今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老父親承包過荒山,有魄力,敢闖敢干,也是張躍團不斷“折騰”的標桿和動力。
1999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張躍團來到廣東一家專業制作球隊服帽的公司打工,“零基礎”的他工作特別認真,由于肯吃苦、悟性強、愛琢磨,很快學到了有關織帽的設計知識和制作技術,還學到了生產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2016年,張躍團產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當時只是想著能回鄉做點啥事,自己心里也沒底,不知道創業的前景到底啥樣。”
回鄉建起扶貧車間
“多虧團市委、團縣委和政府支持,幫助批貸款,才建起了5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張躍團說,為方便卡車進廠裝卸貨品,政府出資修了一條5米寬的水泥路,從公路口一直延伸至廠區。
目前,扶貧車間有25名員工,基本都是金莊村和周邊村里的人,以2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為主,其中有十幾人來自貧困戶。“員工月收入平均2000元左右,收入高的能達3000元左右。”張躍團說。
扶貧車間包括繡花車間和縫紉車間,主要以代加工歐美球隊的帽子為主。車間配備有負責技術指導的主管和帶班人員,員工分白班和夜班,訂單旺季時,加班是常有的事,午餐和晚餐都是免費供應。
去年2月份,扶貧車間為江蘇某織造廠代加工幾千頂帽子,受到了客戶的認可,這讓張躍團和工人們很有成就感。“大公司一開始會交給新廠一些小訂單要求試做,如果這些訂單全部合格,就會很快下達大的訂單。”張躍團說。
擔心招工難
回顧創業的歷程,張躍團表示,盡管創業初期的確不易,但是在資金問題和基礎建設方面,政府幫了大忙;技術上聘請到了平頂山市織造行業的技術能手,沒遇上多大的困難;許多員工雖然缺少對產品的認知和業務素養,但通過增強培訓也很快適應了工作節奏。
“今年3月份,縫紉車間開始建造并在最近建成,增加了五六十臺機器,需要五六十名員工。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招工難,周邊村里的年輕勞動力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在家帶小孩,離家遠的我們無法給他們提供住宿,這的確是個問題。”張躍團說。
談及企業的發展愿景,張躍團說:“再等一兩年,等廠規模擴大了,多接一些訂單,多簽一些客戶,多創設一些就業崗位,為家鄉的扶貧事業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