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六七十年代的標配,縫紉機 更新時間:2020-10-02 17:34:16 瀏覽量:63 我對縫紉機最深的印象是它發出的嘎嘎的聲音,尤其母親蹬踩時,聲音時急時緩;機頭上的線軸在機針上下運動中不停地轉動,絲線如流水般地瀉入衣服之中,兩片衣服迅速縫合成一片,看著神奇過癮。 縫紉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陸續進入大眾家庭的,在此之前是富裕人家的標配。到了我結婚那會兒,“三轉一響”其中的一轉就是縫紉機,其他兩轉是手表和自行車。“三轉”中手表與自行車都是費錢的,唯獨縫紉機是省錢的,補個補丁省錢,做身衣褲更省錢,所以會過日子的就會使用縫紉機。 縫紉機看著簡單,腳一蹬機器就轉,可穿上線以后只能正轉,不能反轉;若不小心反轉了,穿入的絲線立馬會斷,斷開聲音雖小但很清脆。縫紉機的操作必須學習:啟動時先用右手順勢下拉一下,借勢用腳給力踩踏,然后縫紉機就歡快地轉動起來。中途如果停下,再次啟動時仍需重復上述動作。據說使用熟練的人可以不用手啟動,直接用腳給力,縫紉機就可以正常轉動。 我試著蹬過縫紉機,不上線空轉可以,上線后幾乎一下一斷線。反正我也沒有打算學習縫紉技術,因而也不去與它較勁。可我爹對使用縫紉機十分有興趣,很快就能上手縫補衣服。在我的印象中,縫紉機似乎與爹結合得更加緊密,母親反而有一搭沒一搭的,這讓我相信好裁縫都是男人的傳說。 實在回憶不起家里的縫紉機何年何月清出家門的,好像中間還有一種電動加手搖的小型縫紉機過渡了幾年,反正當年家中最重要的財產竟成了塵封的記憶,打開時漫漶不清。 (圖片來自網絡,尊重原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