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衡的進出口貿易結構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 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中國國家會展中心舉辦。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
近年來西方國家保護主義風潮涌起、國際貿易摩擦呈多發局面,舉辦這樣的盛會將顯示中國致力于推動全球經貿合作的決心,以及推動國內經濟及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也將在國際上傳遞中國的正面形象。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像很多東亞國家一樣,利用自身比較優勢以及廣闊的外部市場,走上了以出口導向型戰略促進經濟發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任何發展模式都需要因應形勢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尤其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和其他東亞小型經濟體的發展模式有所差別,從出口導向走向內外平衡。當然,這一調整進程近些年來一直在持續。
正像近年來中國官方一直所表示的,中國并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事實上,進出口貿易走向一定的平衡,才更符合當前更新換代之后的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鼓勵和擴大進口相當于將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更緊密地融合,一方面,會促進中國企業引進更先進的資本品,提升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將滿足升級了的國內消費需求。同時,來自進口產品的競爭將刺激國內企業不斷發展創新,升級產品和技術。盡管外界有猜測認為中國召開進口博覽會是為了安撫貿易戰背景下的美國情緒,但事實上這完全是出于中國自身需求,也是既定戰略方向的落實。
除了可以考慮出臺一些財稅政策以及貿易便利化措施來促進進口之外,我國也應從戰略高度思考合理的進口貿易結構問題,靈活配置進口的產品與服務的類型、數量與結構,以在全局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之下,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供給面。
比如,我們應當采取措施鼓勵企業進口一些優質的資本品,獲得先進的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并購買優良的生產性服務,促進國內企業生產率的提高;中國企業進口的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應當保持合理的結構和增長速度;在消費品方面,應當適應中國居民消費能力提升的現實,讓國內對高端高質量進口消費品的需求能更方便地得到滿足,這將有助于將中上收入階層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留在國內,充實和擴大國內市場,并提振國內各個階層對于未來經濟增長潛力的信心。
不過,鑒于中國首次嘗試召開這樣的會議,或許需要一個汲取經驗的過程。比如,本次會議試圖向國外企業展示中國廣闊的市場,并在中國進口商和國外出口商之間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這樣做很有必要。
但進口需求蘊藏于巨大的國內民眾之中,具有不確定性,難以預估和規劃,因此,也需要擴大會議的參與性,在場地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更多的普通企業、消費者參加會議,這將能更好地在多種主體之間發揮媒介作用,推動國家戰略和微觀企業、消費者選擇的雙贏。
本次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與會,在目前面臨部分發達國家政府主導的保護主義壓力升級的情況下,這有助于中國發揮現有經貿秩序維護者的作用,團結那些從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中獲益的企業,更好地對抗保護主義的浪潮。這將有助于各國企業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富有潛力的經濟現實,而不至于因為一些動機不良的宣傳而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本次國際進口博覽會還可以拉近中國與日本、韓國等東亞鄰國以及歐盟的商貿關系,在美國市場出現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這樣做可以夯實和壯大東亞的共同市場,進一步密切中歐經貿關系,從而既對沖美國的影響又穩定國際經貿秩序。
歸根結底,盡管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動蕩、風險潛伏,但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優化內外發展戰略,并與更多貿易伙伴結成穩固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就能克服當前面臨的不確定性,并創造中國外貿及整體經濟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