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就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勇敢地邁出了探索的步伐。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承接世界縫制機械產業轉移的良機,國際先進企業陸續到來,大量民營縫機企業借助工業縫制設備的產業春潮茁壯成長,漸漸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力軍。這一過程中,行業徹底完成由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紉機的歷史轉變,刺繡機、特種機研發生產逐漸嶄露頭角,產品整體向高速化方向發展。
廣州市工業縫紉機工業公司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獨立核算,國家征稅,自負盈虧”的嘗試。
1981年
標準在行業中率先實施橫向經濟聯合,以陜西縫紉機廠為龍頭,成立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同年輕工業部成立縫紉機標準技術委員會。
1982年
通過與日本三菱工業公司的技術引進,標準高速平縫機GC6-1實現量化生產,成為我國一段時期內大批量生產的主流機型和主要機種。同年,天工縫紉機公司作為天津市首批國營工業企業領導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單位之一,實行廠長負責制的試點工作。同年,標準與江蘇省吳江市菀坪鎮合資興建菀坪縫紉機廠。
1984年
中國縫紉機協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縫紉機行業管理掀開了新的一頁。
1987年
“全國縫制機械設備展樣訂貨會”(CISMA前身)舉辦。
1988年
北京一輕研究所通過與青島縫紉機廠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腦刺繡機,該產品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西安標準縫紉機進出口公司成立,企業有了自營進出口貿易權。業內首家中日合資企業——天津天馬縫紉機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專業制造高速包縫機。同年12月,飛躍產品首次出口進入中南美市場。
1989年
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正式成立。同年,中國縫紉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成,聘請行業內21名專家為委員,提出行業標準化工作計劃、政策和技術措施的建議,提出制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規劃和年度計劃。
1991年
標準菀坪公司GC2603型筒式綜合送料縫紉機研制成功,厚料平縫機實現了向特殊用途的筒式底板的突破。同年5月底,由11個單位23名成員組成的中國縫紉機代表團參加了當年的“德國科隆國際服裝機械展覽會”,這是行業首次攜帶產品參加國際性大型專業展覽會。此后,世界大展均能看到國產縫紉機的身影,國產縫紉機開始大范圍地進入海外市場。
1992年
德國百福公司在珠海建立了獨資的百福公司,將部分厚料工業縫紉機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同年,上海協昌縫紉機廠與美國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合資的“中外合資上海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成立,專業生產多功能家用機。同年,黃巖市華聯縫紉機工業公司(匯寶公司前身)成立。
1993年
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和日本兄弟工業株式會社合資組建的西安兄弟標準工業有限公司成立。日本兄弟工業公司在中國珠海設立珠海兄弟工業公司。同年6月,華立縫紉機廠(寶石公司前身)成立。同年12月10日,上海工業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并于次年成為國內縫紉機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6年
中國縫紉機協會零部件專業委員會、工業平縫機專業委員會、包(繃)縫機專業委員會和特種機產業委員會成立。
1998年
首屆“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暨97全國縫制設備展樣訂貨會”開展,300家國內企業、40家國外企業參展。同年,江南機器廠與意大利利滿地公司合作,成功開發新型超高速包縫機。
1999年
1999年1月,日本幸福縫紉機公司在張家港市興建合資企業張家港幸福縫繡機械有限公司。同年8月,上工與日本株式會社廣瀨制作所合資創辦“上海廣瀨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開創了中國工業縫紉機行業在關鍵零部件方面與國際著名廠商合作的先河。
2000年
日本重機公司在上海正式設立“重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同年11月23日,“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