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縫制” 寧波“老裁縫”變身智能制造新標桿
- 做一條牛仔褲,傳統生產線上需要30多個工人,寧波舒普機電的全新牛仔褲生產線,只需12個工人,生產效率成倍增長;雅戈爾全新的智能西服車間里,大批量和量身定制的西服實現全混流生產,一套西服從量體數據生成到成衣出廠最快2天……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傳統制造業紅利逐漸消失,服裝企業紛紛借力智能制造實現轉型升級。前些天,作為本屆寧波國際服裝節活動之一的第四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高峰論壇召開,眾多專家和企業代表分享了推進服裝智能制造的經驗。
人工成本上漲+招工難
智能制造是傳統服裝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
寧波國際服裝節的智能制造館里,展示了各種服裝智能生產設備和解決方案,讓傳統的服裝生產變得更加高效。
在寧波舒普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各種智能化設備讓人眼花繚亂。一套牛仔褲智能生產線是公司的明星產品。據該公司工程部技術總監王凱介紹,做一條牛仔褲,傳統生產線上需要30多個工人。如果用上這套牛仔褲智能生產線,只需12個工人守著12臺設備,部分工序的生產效率增長5倍以上。
柔軟的布料要實現自動化生產,精準定位一直是個難題。舒普機電的一臺全自動點位機,采用相機來識別布料,不管工人把布料怎么放,只要在指定的工作框里,都能實現自動打點。這款主要用于文胸和泳衣生產的設備,效率是普通人工的十幾倍。王凱介紹,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智能縫紉設備越來越受歡迎,如申洲、安踏、喬丹等企業都采用了他們公司的智能縫紉設備。
蘇州澳拓美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良認為,技術變革是大趨勢,依靠傳統資源消耗型的企業越來越難,不擁抱新制造業的服裝企業就如同“盲人開車”。
“老裁縫”發力智能制造
減少人工且生產效率成倍提升
“服裝行業是勞動力最密集的產業,隨著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所有服裝企業都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蘇州瓊派瑞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奕強發現,很多傳統服裝企業的應對方法,都是在精細生產、打造智能工廠方面進行探索。
發力智能制造,寧波服裝企業早早開始行動。智慧縫制,正助推寧波服裝企業智能制造升級。今年4月,位于雅戈爾寧波總部的智能化西服精品車間全面投入生產。這個智能化車間實現了年產西服15萬套,大規模生產和定制可以全混流生產,也就是說允許每件生產出來的西服都不同。
“一套西服從量體數據生成到成衣出廠,最快2天。”雅戈爾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智能車間,目前單件定制也能做到和大批量生產一樣的成本與效率。智能車間全數字化管理,能任意切換訂單安排,大規模生產過程中如果有定制的西服訂單,可以隨時插入生產,產品全程可溯。
有的寧波企業早早嘗到智能制造的甜頭。“個性化定制時代對服裝企業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一個一萬件衣服的訂單都是同一款式,現在可能要求幾十種甚至幾百種款式。”寧波壹度科技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鑫告訴記者,衣服款式多了,裁剪工也要相應增加,但即使最熟練的裁剪工一天也只能完成15件衣服的裁剪。用上了自動化設備后,服裝企業的裁剪速度可達一天300件,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服裝企業要步入智慧縫制大門
更好地應對國際化競爭
在第四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高峰論壇上,由中國智慧縫制工廠技術研究院發布的《智能制造綜合能力測評報告》,對目前我國服裝縫制領域的智能制造水平作出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且對于未來發展方向作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該報告采用了智慧工廠1.0模型來對典型企業進行分析和研究,而參評企業則細分為服裝、家具、汽車內飾、戶外、制鞋、家紡等不同類別。通過對于不同企業的數據分析和智能制造能力的總體評估,中國智慧縫制工廠技術研究院認為,參與測評的企業大多數處于智能制造的起步階段,屬于初級水平,基本上反映了目前行業的真實現狀。
該報告分析指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模塊化生產是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服裝企業只有通過整合供應鏈體系、強化信息管理系統、制定智能化戰略以及提高和完善智能化制造系統等多方面的努力,才可以使得整個行業繼續前行,在實體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過智能管理升級、系統集成提升、數據驅動生態系統等能力提升,才可以使得服裝生產企業盡快步入智慧縫制1.0的大門,更好地應對國際化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