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三大件” 十年一大變
-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印記,被津津樂道的“三大件”,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家住阜城甜水井巷的馬阿姨,今年66歲,有5個兄弟姐妹。三代同堂的她,操辦過多場婚禮,也見證著“三大件”的變化。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個大家庭,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的生活變化。
70年代:自行車、手表、縫紉機
結婚那天,還給縫紉機戴上大紅花
作為家中的老大,馬阿姨笑稱,她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從煤油燈、手推磨,到電視電話,再到無線視頻通話,“生活的幸福感也隨之提升”。
“那個年代,一場華麗的婚禮,少不了‘三大件’和‘四十八條腿’。”所謂“三大件”即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四十八條腿”更細致:一張床(4條腿),一張飯桌(4條),4把椅子(16條)……
馬阿姨說,她的婚姻是被“四十八條腿”綁來的。她的老伴鄧景軍,是遠近聞名的木匠,以前,誰家結婚都會請他過去打家具。馬阿姨的父親就相中了這個干活實誠、頭腦靈活的手藝人,便撮合了他們的婚事。當鄧景軍把結婚用的“四十八條腿”打制好,他們的婚禮也就如約舉行了。
家里長女要出嫁,父親準備了最“豪華”的嫁妝:一塊手表、一輛自行車、一臺縫紉機還有一臺收音機,合稱為“三轉一響”。馬阿姨至今記得,她結婚那天,縫紉機還戴上紅花。“它擔負著一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重任。”
那時,不懂事的妹妹還跟父母撒嬌:“我出嫁也要這樣的嫁妝。”沒想到,十年后,她結婚時,“三轉一響”當嫁妝早已成為了歷史,它們都變成了家家都有的生活用品。“現在,床和桌椅都換了幾輪,縫紉機早就當廢鐵賣了。”
80年代: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
18英寸的大彩電,引來街坊四鄰參觀
馬阿姨家兄妹六人,最幸福的當屬年齡最小的妹妹馬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個性獨立的馬芳堅持自由戀愛。從阜陽衛校畢業后,就帶回了對象。對于這段異地戀,全家人剛開始并不看好。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自由戀愛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1988年元旦,他們走進了愛的禮堂。
馬芳的嫁妝,在當時可算是兄妹六人中最高科技的。在廣州做生意的大哥馬建民,為她帶回來一臺18英寸的大彩電,惹得左鄰右舍紛紛跑來“參觀”。她還記得,彩色電視機只有8個頻道,還要手動換臺,但當時還是個稀罕物。
小兩口結婚沒多久,跟隨大哥去廣州旅游,回來又添置了電冰箱和洗衣機。冰箱是單開門的,淺綠色;洗衣機是雙缸的,全靠人力操作。“有了這三大件,幸福生活更加完美了。”馬芳說,那臺大彩電,她用了十多年,“后來發現,屏幕太小了。”
90年代:電話、電腦、空調
話費太貴,打電話也要爭分奪秒
90年代后,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發注重,生活水平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當時,馬阿姨為兒子操辦婚禮,就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馬阿姨本打算將老房粉刷一下作為新房,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可兒子偏偏要單住,在單位家屬樓爭取了一套60平方米的小兩室。
為了方便和兒子聯系,馬阿姨咬咬牙,給兒子裝了部固定電話。“一部電話要3000多塊錢,話費太貴,打電話也要爭分奪秒。”那部珍貴的電話,每天蓋在一塊漂亮的手帕下面,偶爾響起一陣電話鈴聲,一家人都百米沖刺般搶著去接。
那時,空調也悄悄走入人們的生活。“那個牌子叫春蘭空調,只能制冷。”馬阿姨說,不久后,家里就裝了這樣的空調。她說,當時,有人到家里做客,若找不到門,她就驕傲地告訴他們裝空調外機的那棟就是。
家中最大的“寶貝”,還當屬遠在廣州的弟弟淘汰下來的一部電腦。“大家都喊它386,聽說新機子要1萬多塊錢,又重又大,剛運回來,大家都不敢動它。”馬阿姨說,當時誰都沒想到,以后這個稀罕物,會成為幾乎人手一部。
如今:轎車、智能家居
科技改變生活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交通工具的日益發展,讓空間距離變得越來越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庭里的生活配置,也向智能化、科技化發展。
幾年前,馬阿姨的侄子小勇結婚時,電視機、冰箱、洗衣機、音響、空調、電腦等一件不少。“電視機是液晶的,空調是變頻的,洗衣機是智能滾筒的。”馬阿姨說,為了挑選家用電器,她和三弟在家電城轉了好幾天,就一臺洗衣機,還分為滾筒的、變頻的,讓她挑花了眼。
“沒想到,一臺洗衣機也能這么先進,水位、泡沫、溫度等都能精準智控,還有智能童鎖,聲控等先進配置。”馬阿姨說。
女方陪嫁物品更為“豪氣”——一輛價值十萬元的三廂轎車。走進新房,智能掃地機、自動刷碗機、自動咖啡機,讓馬阿姨大開眼界,連聲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