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縫企系列報道】益多利 從零配件到整機的華麗轉身
- 臺灣的縫企很多都有幾十年的發展史,益多利也不例外。不過益多利是以做零配件起家,在零配件市場做得風聲水起之時,轉型進軍整機,做起了地毯機、飾邊包縫機等。它轉型的契機是什么?現在的發展情況如何?本刊記者采訪了益多利公司總經理江俊德先生。
A:益多利的前身是長興企業, 從長興企業生產零配件轉型到益多利生產縫紉機至今已逾40多年的歷史。40多年前臺灣的紡織制衣產業正在起步與蓬勃發展,縫紉設備的需求旺盛,但當時的縫紉設備與零配件皆須從日本進口,江董事長有感臺灣的針車市場掌控于日本貿易商,配件的采購耗時且成本高昂,于是創立長興企業開始生產零配件、販賣與銷售。經過1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經是臺灣市場最主要的零配件供貨商之一。
隨著工業生產技術的成熟與加工機具的革新發展,零配件的生產技術門坎逐漸降低,于是長興企業于30多年前開始規劃轉型生產縫紉設備并創立“益多利”這個品牌與公司。這是公司的第一個轉折點也是最重要的時間點。第二個轉折點是20多年前貿易部門的成立,益多利公司設立之初,還是以臺灣的貿易商為主要的銷售對象,公司此時專注于技術的精進與產品開發。從創立長興企業到益多利公司這20多年的時間是公司打底練基本功的最重要時段。隨著貿易部門的成立,益多利公司開始主動積極拓展外銷市場,因為有著深厚的技術底子,益多利公司很快在特種縫紉機市場上建立良好的口碑與品牌。第三個轉折點就是現在,全球的經濟發展已經趨于成熟,信息網絡的發達與需求快速變遷是目前最大的考驗,怎樣調整企業的體質與生產技術以應對這個變化與低利的時代,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課題與規劃。
A:生產型企業的利基就是他的生產技術,但這個技術門坎會隨著整體工業技術發展與加工機具的革新而逐漸降低,市場利基也就會逐漸消失。舉個例:以前的零件是用鐵塊或是鐵板用加工機具一刀一刀的切削成型、再鉆孔與打磨而成的,只要其中一道工序錯誤或加工順序顛倒就會失敗報廢,所以靠的是師傅的技術與經驗,怎么把一個鐵塊變成一個零件,怎么點鐵成金,這就是技術利基。但是當鑄造技術發展成熟時,鑄造品已經接近成品,剩下的只是需要局部重點加工就可完成,你的技術利基就消失了。當剩下的只是資本利基,比的是誰的資本大、誰投入的先進設備多、誰能壓低成本,市場就從藍海走向紅海。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來到之前,我們就開始轉向縫紉設備的發展與生產,因為有著零配件的生產技術打底,在縫紉機的裝配與精密度上會比單純的縫紉機組裝廠更有優勢。這就是我們的轉型契機,在紅海來臨前把我們的技術利基轉型導入另一個生產利基。
03:目前益多利的整個產品體系是怎么樣的?
A:益多利的產品目前橫跨多個不同的產業類別,目前有印染業、地毯業、成衣業、家紡業、漁網業、制袋業、床墊業、刺繡業、制鞋業等。
04:益多利現在致力于地毯包邊,飾邊包縫、縫袋及染整接布的專業領域的研發。在這方面內地很多有競爭力的同類企業不斷崛起。益多利有哪些競爭優勢?
A:益多利公司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與精密度掌控外,產品的跨界應用是我們的另一項優勢,因為我們的產品橫跨多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別,而紡織品不外于縫與包,所以我們的產品可以跨界應用。譬如縫襪頭的機器改用于縫制機能性運動服與內衣褲,縫臂章的細鎖邊技術用于運動鞋鞋面的妝飾包縫,縫地毯機器用于圍巾與披肩的須邊包縫,接布技術用于藝術地毯的拼接…等。這些跨界應用的技術優勢是長期累積下的經驗,也不是發展單一市場企業能達到的。
05:近來年,很多臺灣縫紉機企業將生產基地轉到內地,對內地市場也非常看重。對于益多利來說,目前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布局是怎么樣的?
A:內地也是益多利公司很大的一個市場,因為我們的市場特性跟技術的累積傳承,我們還是選擇以臺灣為生產與研發基地,在內地市場布局上因為產業分布跟區域聚落的特性,我們有廣州跟上海2大代理商跟幾個區域經銷商,負責銷售跟維修服務。2大代理商是針對益多利公司全面性產品提供服務,區域性經銷商則是對應單一產品市場聚落提供服務。對于客戶的產品應用與測試,代理商皆會持續與臺灣基地互相聯絡并商討解決之法。
06:隨著全球產業鏈向東南亞地區轉移,未來的市場將偏向這些地區,對此,益多利未來幾年有什么規劃?
A:益多利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有很多經銷商與代理商,東南亞地區持續的有在開發與布局,所以對于產業鏈的轉移影響并不大。目前的規劃之一是要對應客戶人力需求簡化的趨勢,將產品提升至半自動、全自動或是發展一些省力輔助設備。規劃之二是如何善加利用信息網絡,搭配各區經銷商主動出擊讓客戶能多了解、多嘗試跨界產品的應用,創造新的產品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