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業者採取相關措施以降低貿易戰衝擊
- 為因應川普總統的關稅措施,美國業者正尋求使用外國貿易區(foreign-trade zone)、保稅倉庫,以及關稅工程(Tariff Engineering)來降低貿易衝擊。
北卡羅來納州的United Chemi-Con工廠位于外貿區,主要係生產工業和消費產品的電容器。外貿區係由美國海關所監管,企業在該區域內,可依個案方式,以較低關稅進口商品。外貿區可能是美國業者因應貿易戰的重要工具。為避免美國政府課徵日本進口鋁材的關稅,United Chemi-Con獲得美國海關批準,將外貿區的閒置區域改為出口運輸碼頭。該公司還希望在加州的倉庫周圍設立新外貿區,以避免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關稅。外貿區并非川普政府關稅政策的漏洞,但對于進口貨品至美國且隨后出口至其他國家的公司而言,則是一種避稅方式。該公司工廠負責人表示,這是我們可使用的少數工具之一,可顯著降低關稅影響。
自1月起,川普總統陸續針對太陽能板、洗衣機、鋼鋁產品,以及中國產品課徵進口關稅,美國各企業倉促回應相關關稅措施。美國進出口商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xporters and Importers)會長Marianne Rowden表示,自雷根政府以來,除金融危機期間以外,美國幾乎沒有中斷貿易自由化。川普總統希望企業在美國設廠,美國工廠遭受中國等國家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打擊。若干公司則提出警告,關稅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迫使企業將製造業轉移到海外。哈雷機車(Harley-Davidson Inc.)表示,由于歐盟對鋼鋁關稅實施報復措施,該公司將把生產線轉移到美國以外地區。
徹底改變供應鏈所費不貲,可能需時數年才能完成。在短期內,企業正設法規避關稅。外貿區法案(Foreign-Trade Zones Act)始于1934年,旨在幫助美國業者擺脫因「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所導致的全面貿易戰。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美國約有200個外貿區,計6100億美元商品經由外貿區進出口。貿易顧問和海關代理商表示,美國業者正意識到可使用外貿區來降低關稅影響。諮詢顧問公司和外貿區管理系統供應商FTZ Corp.副總裁格Greg Jones表示,在過去3個月期間,美國製造商以及各州與地方官員都在詢問外貿區是否可幫助他們避免新懲罰性關稅的負面影響。
保稅倉庫則是另一個選擇。企業可向美國海關申請經營保稅倉庫,而在該倉庫儲存、製造產品,期間最高可達5年。只有在產品離開倉庫販售時才課徵關稅。海關代理公司Livingston International副總裁Bernie Hart表示,這些設施可以幫助企業在短期內節省開支、延遲關稅,直到產品實際運送給消費者。
此外,「關稅工程」(Tariff Engineering)也重新受到關注。公司可調整設計流程,將產品重新分類至低關稅品項。律師事務所Barnes, Richardson & Colburn指出,進口商必須小心謹慎,不要過度使用該策略。美國海關傾向于拒絕可能製造「虛構或臨時產品」(fictional or temporary product)公司所提出的申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