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行業智能制造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三)
- 3.縫制企業最需要什么智能制造?
我最近走訪了幾個縫制業工廠,與有關的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交談,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中小型企業更應積極應對和迎接世界產業的大變局。轉型的方向也很明確: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智能制造道路。
智能制造在任何類型的企業的實現,都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先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礎上再制定智能制造的發展路線圖和三年實施計劃。
經過多年的接觸和了解,深感縫制企業最期望的是解決當前生產過程中最薄弱環節的實用技術和裝備,所耗用的成本要適當,最好是技術改造的投入能在兩三年內收回。如果我們希望能讓他們邁向智能制造的正確方向,一定要按照這一準則選擇切入點。項目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實用有效果。做好了,讓工廠的管理層、技術層和操作層都有感覺,都認為按這樣做下去企業有明顯提升,接下去的路子會越走越暢,越走越寬。可以通過將智能制造和產業升級充分結合,則有很大的機會超越、并行。
經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縫制企業生產過程的薄弱環節比較集中在縫前、縫中和縫后各工序之間不能進入數據融合。服裝企業要想走向智能制造,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業應該從傳統的情感管理走向數據管理,將管理的對象由對人和物的控制,上升到對各種數據的控制,當然不是完全放棄對人和物的控制,但這是基層管理人員所做的事,越往高層,越靠對數據的控制,而不是對現場的控制來實現管理的目標。管理軟件的導入意味著管理模式的變革,意味著憑經驗、憑感情、憑感覺來進行的管理將讓位于憑數據來進行管理,人們互相溝通、交流的內容將由大量的數據構成,人們思維的元素也將以數據為主,關注的焦點也將是各種數據化了的指標,而不僅僅是現場,當然不是說感性的管理,對人和物的現場控制就需要了,而是在整個管理內容的構成上,數據化的內容將占到較高的比例,而情感管理則處在一種輔助的位置上,人對人和物的現場控制成為了許多數據的來源,同時也是實現各種數據化指令的途徑。所以重點發展實用的MES云版本與生產流水線深度融合,完全實現數據驅動,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硬條件包括:基礎網絡建設到位,設備的開放程度較高,支持多種數據采集手段。一個項目的實施無非涉及三個大的環節:人、軟件和方法。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只有其合力最大化才能使得系統實施的效果最優化。MES技術只有和生產制造的自動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相結合才有可能獲得預期的效益。對于傳統的制造方式,盲目實施MES難以獲得效果。這也是為什么國內MES在服裝企業難以快速普及的原因。
在上MES項目之前,必須要從企業信息化整體規劃的基礎上來考慮MES,要把MES的規劃與企業的經營目標、遠景發展規劃、企業的經營策略、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綱領與總體戰略、質量控制與制造能力等結合起來。服裝企業用戶上MES項目,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確定對MES需求。不同情況和條件,對MES都有不同層次的需求,企業可考慮用不同功能層次的MES解決方案來解決生產面臨的問題;最好能夠由專業IE人員或者精益生產專家,與MES咨詢人員一起進行調研、分析,并制定合適的、可持續性的整體MES規劃方案,分階段實施MES系統,這樣可以充分保證投資,降低項目風險。要充分調研、認真規劃,并結合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實施MES系統,要做到管理和系統同步的持續改善。
智能制造是靠數據來驅動的,數據反映生產設備的健康狀況,反映產品的質量,管理人員通過可視化的數據信息來優化生產,但這更要求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找到關鍵的數據關系,因為傳統的生產模式主要靠經驗,難以琢磨總結。但是智能制造模式下要更多的靠數據來組織生產,對于生產控制的決策主要依靠聯通的、持續的智能數據,數據在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實現了整合,工廠變得越來越透明,設備對產品進行加工,產品在生產線上滾動,工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數據倉庫中留了可追溯的數據痕跡。幫助管理者搜集信息、整合信息,輔助決策。不僅僅生產過程是數字化的,生產工藝也逐漸被拆解,進而轉向了數字化,而未來則會由數據提供引導,每一個崗位都會變得“有據可依”。
此外,離散制造型企業更加重視生產的柔性,其智能工廠建設的重點是智能制造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