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 零售業風險激增等因素 抬高企業出口風險
- 繼7月6日對中國34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25%關稅后,7月11日美國又公布擬對中國200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的清單。中國商務部在聲明中指出:“美方發起的這場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不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而是一場全球范圍的貿易戰。美國這么做,會引發全球市場動蕩。”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的蝴蝶效應已經顯現。近日由杭州市商務委員會和中國信保浙江分公司營業部(簡稱浙江信保營業部)聯合主辦的杭州出口風險信息發布會上,今年上半年杭州企業出口風向版圖出爐,在這份榜單上,美國無疑是報損金額最高的國別,除此以外,出口至印度、韓國、阿聯酋、泰國等國的風險陡然增加。今年上半年杭州出口企業報損金額同比增長20%,報損案件同比增長6%。風險發布會上同時分析了上半年出口風險特點并向相關出口企業提出防范建議。
貿易保護 匯率風險 貿易欺詐
上半年出口風險關鍵詞
據浙江信保營業部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杭州企業出口至亞洲其他國家以及大洋洲的風險呈上升趨勢,在上半年出口風險版圖中,歐洲風險相對高的國家是意大利和土耳其。
歸納起來,今年上半年出口風險特點主要受四大風險事件的影響。
首先是貿易保護。美國挑起的對華貿易戰,以及由此激發的逆全球化浪潮、徒增的投資和貿易壁壘等,激化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其次是匯率風險。基于風險傳導機制,本幣貶值或引發買方經營成本上升,導致賣方收匯風險上升。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皆因美元在3月和6月兩次加息后,產生匯率震蕩。而匯率波動較高的國別,通常表現出經濟結構單一、杠桿率較高、存在財政和貿易“雙赤字”情況等特征。
第三是地緣政治及債務風險。意大利國別債務風險有所上升,包括中東地區政治局勢比較動蕩,地緣政治風險有所上升。
第四則是貿易欺詐。這類案例的特點是,買方通常會收購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或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冒用其他公司名義與出口企業進行交易;買方采購貨物常用于黑市、集市或小型零售商店銷售,主要產品是鞋服、生活紡織品等日常生活用品,部分買方也會采購農具機械、柴油發電機等工業品;買方還善于利用展會結識出口企業,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熱情且衣著豪華,與出口企業朋友相稱,樂于分享個人經歷,從而獲得出口企業的信任;交易過程中買方一般使用公共郵箱地址,并通過其聯絡人在合同上簽字蓋章,買方使用的印章通常為虛假印章;買方也通常要求將支付方式改為DA或DP,待貨物到港后會以各種理由要求出口企業先行放貸,買方收貨后隨即消失;買方對中國信保信用額度高度關注,在獲得額度后,會以最大限度進行詐騙交易。
機遇與風險并存
零售業值得關注
此外,受脫歐、傳統零售轉型、電商崛起等多重因素干擾,英國零售業風險也在上升,其中不乏大型集團面臨破產風險和違約風險。因此,本次出口風險信息發布會特別安排了“傳統零售業的風險和機遇”的主題講座。中國信保總公司相關人員分析了近期英國零售行業面臨的風險,指出由于受英國脫歐英鎊貶值、國內工資下降導致購買力下降、跨境電商興起等多重因素影響,英國傳統零售行業風險上升。傳統零售行業巨頭面臨銷售收入大幅下降,經營利潤大幅下降等情況,不少昔日零售巨頭進入了破產保護行列。中國信保相關人員進一步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建議企業密切關注國外買方的經營情況、財務變化及經營策略調整來評估風險,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采取多元化經營策略。
零售業洗牌加劇,負債率高、流動性差的傳統零售商風險快速上升,這也提醒出口企業需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尋找合作伙伴時要轉變觀念,重點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包括負債率、凈利潤率、現金流,此外還要特別關注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新興企業對傳統企業的沖擊等因素。相關人員表示,建議出口企業對買方進行梳理,甄別高風險買方,及早作出應對方案。穩健的德國市場以及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市場,發展勢頭良好的電商和多渠道綜合零售商,出口企業可以將這些作為新業務的開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