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制造“再出發”:“智”造實業正當時 價值鏈兩端布新局
- 走在靜謐富庶的蘇南小鎮江陰,經緯交織的寬闊馬路間,一座座現代化工廠交錯林立。改革開放40年間,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給小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一場“智”造旋風正重塑著這里制造業的方方面面。
賽馬場、美術館、商學院……小鎮上,在以做面料、服飾起家的海瀾集團,偌大的廠房內已看不見一臺紡織機。高速流轉的產品分揀線上,每件成衣自帶“身份信息”,根據后臺大數據產生的“指令”,自動“滑”到相應道口,“走向”不同門店。
只抓兩端,即設計研發和終端管理,將生產環節全部外包,成為這家“30歲”制造企業的全新選擇。這也成為無數江蘇制造企業奮力轉型的小小縮影。
連日來,記者跟隨“改革再出發、發展高質量——制造業發展改革”媒體集中采訪團走訪江蘇八城九企,尋訪制造大省的轉型之路。
傳統制造:走上“創新的不歸路”
改革開放40年間,蘇南地區見證了鄉鎮企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傳統制造在這里走過了“光榮與夢想”,也經歷了“轉型之痛”。如今,江蘇制造正在改變“代工”“貼牌”的標簽,漸漸走上自主創新的品牌之路。
從經營困難的校辦工廠,到如今歐、美、中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嬰兒車品牌,好孩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宋鄭還在企業的展廳內,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著創新為企業帶來的根本性改變。
宋鄭還認為,企業能走到今天,正是因為“走上研發創新的不歸路”。
“要做就做世界上沒有的產品。”宋鄭還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好孩子”累計創造專利9200余項,相當于競爭對手前五名的總和;主持或參與制定(修訂)中國國家標準25項,美國、歐洲及日本國外標準118項。
如今,以傳統制造起家的江蘇企業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轉型。轉型而不轉行,以創新突圍,成為企業制勝“新高地”的法寶。
“圍繞主業深耕,寬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海瀾集團副總裁江南認為,服裝產業并不是“走到末路”,而是亟待轉型價值鏈兩端。
江南告訴記者,通過將大數據引入服裝行業,目前集團出品的每件服飾都自帶“ID”,通過后臺系統,每件衣服的試穿頻次和“冷熱”程度會自動進行信息分揀,從而調整全國各門店銷售配比,并用于指導新一季的服飾設計。通過附加值的提升,企業實現了在服裝業“寒冬”中的營收與利潤雙增長。
制造“重機”:瞄準高端產業鏈
說到江蘇傳統制造業的創新發展,不能不說到徐工。作為老牌的國有裝備制造企業,徐工從革命戰爭的硝煙中走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年的創新發展,徐工開啟了中國裝備制造業與世界全面競爭的新時代。“自主創新是徐工發展的命脈。”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說。
徐工220噸汽車起重機底盤生產線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起重機底盤生產線,在這條近160米長的柔性生產線上,記者看到一臺臺汽車起重機底盤正在組裝,每25分鐘便有一臺汽車起重機底盤產品下線。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別看這條外觀上并無特殊之處的生產線,創造了多個‘第一’:產量全世界第一,出口量全世界第一,生產出全球最大噸位1600噸汽車起重機底盤。”徐工集團起重機事業部副總經理單增海介紹說,這條生產線通過信息化生產,工位實行自動化保障,采用智能化工具在線檢測裝配質量,產品一次性合格率達99.6%,在行業內遙遙領先。
王民告訴記者,徐工是代表中國裝備制造的大國重器,多年來,始終把目光瞄準高端價值鏈,不斷推動“智造”升級,正向躋身全球前三強的“珠峰登頂”的目標邁進。
東風悅達起亞是中國加入WTO后首個重組的中外合資汽車生產企業,16年來,實現了無數次的蛻變和跨越,年產銷從2萬臺躍升到65萬臺,成為江蘇汽車制造業的代表。
在東風悅達起亞鹽城第三工廠,偌大的生產車間,一眼看不到盡頭,汽車從普通的鋼板“進去”,到整車成品“出來”,全部在這里完成。在這里,汽車生產裝配基本實現機器人生產,寥寥無幾的工 人只是在智能控制臺前“監控”機器人生產。
東風悅達起亞戰略企劃部部長王麗萍說,第三工廠是江蘇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廠自動化及智能制造水平處于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智”造江蘇: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
在江蘇,近年來“機器換人”的熱潮正在大大小小的工廠鋪開。一場智能化浪潮,正在江蘇各地掀起。這背后,也孕育了一批研發數字化智能方案的“耕耘者”。
在蘇州博眾精工的公司展廳內,一條“迷你”智能化生產線清晰地展陳著一只只“定制化”鼠標的從無到有。從下單到成品出產僅需4分鐘,輕載機械手全程代替手工操作。通過手機掃碼下單,客戶可以通過二維碼在線查詢訂單狀況,“跟蹤”鼠標制作的全流程。
“人口紅利消失很快,自動化的需求迫在眉睫。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技術紅利代替人口紅利。”該公司副總裁楊愉強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出產的智能化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可達到90%以上,成品率超過99%,節省了以往80%的人工。
經過17年的發展,該公司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從原來的單機自動化設備到智能流水線,再到智能工廠、服務型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在智能化及信息化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從依賴進口到走向出口,“中國制造”的智能化生產線從這里逐漸走向全球。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靠自己做出來。”楊愉強告訴記者,公司每年營收的10%以上都重新投入研發,目前超過1100名研發工程師成為公司的“核心資源”。
博眾精工的發展成為江蘇智能工業發展的縮影。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沈坤榮認為,江蘇制造企業正在從模仿性創新走向原始創新,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不斷重塑著江蘇制造的競爭力。新一輪的原始創新能否走在世界前列,成為企業制勝的關鍵。
領跑時代:工業互聯網“布局”方興未艾
在全球工業互聯網浪潮中,作為制造業大省的江蘇,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顯示出“春暖江水鴨先知”敏銳,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爭做時代的“領跑者”。
位于常州武進的星星充電是成立于2014年的汽車充電樁生產企業,是國內唯一有高頻充電經驗的設備供應商。4年來,公司業務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長。目前,該公司在全國投資管理智能充電樁超過40000根,日充電220萬瓦。
在一臺500千瓦液冷充電站前,該公司總經理助理趙會說,這一款即將上市的大功率充電站,可在不同充電功率之間進行切換,滿足不同車輛的充電需求,快速充電,5到6分鐘便可完成一臺車的充電,可有效解決汽車充電平均時耗過長的問題。
在星星充電自主研發的充電能源可視化智能監控平臺前,記者在顯示屏上能清晰看到該公司已經覆蓋全國的170個城市的充電樁分布狀況,通過大數據分析,屏幕上顯示出車主充電習慣、充電時長、充電時段、每次充電量等數據。
星星充電副總裁聶飛說,基于對能源管理的深刻認識,星星充電一開始就是充電樁和平臺一起做,通過智能充電樁(站),實現電網與車聯通,進行能源雙向傳輸配售管理,“做能源互聯領域的阿里巴巴”。
工業互聯網正“重新鏈接”著各行各業,互聯互通成為不少企業“決戰未來”的關鍵。在南京江寧開發區,江蘇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譚航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發展,園內開通了中國未來網絡小規模實驗網,在關鍵技術、核心設備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創成果。
5G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記者在“無線谷”看到,包括中科院、清華大學、耶魯大學等在內的57個創新創業團隊、200多家高新企業云集于此。企業正依托園區的實驗平臺,不斷挑戰著技術瓶頸,攻堅克難。在工業互聯網浪潮下,萬物互聯互通的“無線谷”即將在這里迎來爆發前夜。
從制造到“智”造,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江蘇制造亮出了矚目的“成績單”:制造業總量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超萬億,排名第一;到2017年底,全省制造業上市公司288家,總市值超2.5萬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江蘇省經信委主任馬小平認為,江蘇歷來重視發展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快速崛起,涌現了蘇南鄉鎮企業、蘇州工業園區經驗等發展模式,成為全國制造業發展規模最大、門類最全、質效最優的省份之一,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占比高,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環節等諸多痛點。
馬小平稱,2008年以來,以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發展為標志,江蘇正著力推動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又一次轉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推動企業技術突破、促進制造業互聯網化提升等成為新一輪制造業轉型重點。
“最重要的就是要適應新環境,拓展新空間,構筑新動能。”沈坤榮認為,江蘇制造業在由大到強的過程中,要保持戰略定力,適應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的變化,依托“一帶一路”來拓展布局新市場新空間,構筑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新動力,推動江蘇的制造業在價值鏈上繼續攀升。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亦認為,改革開放40年以來,江蘇建立了經濟大省地位,現在江蘇正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對江蘇制造業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