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機技術學堂: 小方頭式繃縫機的機構調節
- 繃縫縫紉機按縫紉工作臺形式分為平臺式、小方頭式(或方筒式)、筒式(縱筒式)、肘形筒式(曲腕式)繃縫機。
下面為您介紹小方頭式繃縫機工作機構及部件的調節方法。
以下操作請在電源關閉的狀態下進行。
1.針桿高度定位的調節
針桿高度是指左針尖到針板上平面的距離,不同針間距對應不同針桿高度A,請參照表4-2選擇針桿高度定規。安裝和調節方法與平臺式繃縫機相同。如圖4-26 所示。
彎針在最右(針桿最低)位置時,擰松螺釘6調節成彎針尖到中間機針中心的尺寸是6.3~6.6mm,可以根據不同的針寬、針號換算成彎針尖到右針右側的尺寸。如圖4-27 所示。
在彎針從左極限位置向右擺動的過程中,當下降的左側機針的針尖來到與彎針背部弧面時(見圖4-30),從彎針的穿線孔中心到左則機針中心線的距離調節為5.0~6.0mm。。如圖4-28 所示。
如果縫紉機上裝有 3支機針,那么當彎針尖端從右極限位置向左擺動到中間機針的中心線時,彎針尖端與中間機針之間的間隙應保持0~0.05mm。若要調節時,先旋松彎針架(5)的夾緊螺釘(6),將彎針架(5)作前后方向的轉動,直到調節到上述要求的間隙值,然后擰緊夾緊螺釘(6)。如圖4-30 所示。
彎針前后擺動使彎針能從機針后向左移動,從機針前向右移動。機針下來時針尖接觸向右移動的彎針,這樣不易跳針。使用大號機針時,應該讓彎針前后擺幅大一些,這樣彎針和機針磨損較輕。
松掉螺母(7)后將曲柄銷向A方向移動,使彎針前后擺量減小;向B方向移動使擺量增大,根據機針號調節合適后鎖緊螺母(7)。如圖4-31 所示。
(1)后護針器的調節:
(圖4-34)針桿最低時,旋松螺釘(2),把后護針器1上下移動,將后護針器棱線A調節到右針孔上1/3的位置;擰松螺釘(3),前后移動后護針器1,在彎針尖從右向左移動到右機針中心線時,讓后護針器把右機針向前撥動0.1~0.2mm,使彎針尖到右機針針缺的間隙為0~0.05mm;彎針尖從右向左移動到中機針中心線時,讓后護針器1與中機針輕微接觸,使彎針尖到中機針針缺的間隙為0~0.05mm。如圖4-32、圖4-33 所示。
在彎針尖從右向左移動到機針后側時,前護針板同時靠攏到機針的前側,此時前護針板與機針的間隙a應考慮使用線的粗細。調節時,擰松前護針螺釘(6),轉動前護針使其與各機針的間隙均勻后擰緊前護針螺釘(6)。擰松螺釘(7),推拉前護針使其與機針的間隙為合適的a后擰緊螺釘(7)。如圖4-34、圖4-35 所示。
將繃針(27)的下平面到針板(28)上平面的距離調節為8 mm(圖4-38),稍微擰緊螺釘(29)、螺釘(30),使繃針(27)和曲柄(33)能夠用手轉動。轉動手輪,繃針左右擺動時繃針鉤尖與左針的間隙為0.5mm(圖13),達到最左位置時繃針鉤尖到左針中心的距離為4.5~5.0mm。針夾(32)最低時讓過線板(31)與繃針(27)的間隙為0.5mm,盡量靠近針夾(32)安裝,過線勾(34)與過線板(31)的距離為1mm,并且過線勾(34)線孔位于過線板(31)線槽前端的正前位置。如果繃針移動到最右位置,繃針鉤尖沒有在過線板長槽右端右側時,就要調節繃針擺動量。小方身繃針擺動量的調節方法請參照平臺式繃縫機繃針擺動量的調節方法。如圖4-36 所示。
在針桿最低時,擰松螺釘(40),將挑線板(42)長度方向的邊線呈水平狀態;擰松螺釘(41),將挑線板內側到軸中心的尺寸調節為75mm。大于75mm時針線趨于繃緊;小于75mm時針線趨于松弛。如圖4-37 所示。
繃線挑線板(43)在最高位置時,擰松兩個螺釘(45),將繃線過線板(44)的線孔置于繃線挑線板(43)線槽的下端,擰緊兩個螺釘(45)。如圖4-38 所示。
擰松螺釘(46),將針線過線桿組件上下移動,在螺釘(46)在高于左側過線孔7mm處,再將針線過線桿組件放置端正后擰緊螺釘(46)。如圖4-39 所示。
在針桿最低時,將針線攔線板(48)的上輪廓面移動到針桿上挑線板線孔的下沿為適度,再向上調針線趨于松弛,線環增大,向下調反之。將針線攔線板(48)放置端正后,擰緊螺釘(49)。如圖4-40所示。
壓腳抬到最高時,壓腳底平面到針板上平面的距離,不同型號的機器要求有所不同,在壓腳不碰撞繃針、針柄的條件下盡可能調的高一些。
轉動手輪,把送料牙齒面降到針板面以下,向下按杠桿(63),將壓腳抬高到符合型號要求的高度。在保持此高度的狀態下,調節螺釘(64)的頭部能頂住杠桿(63)后,擰緊螺母(65)。如圖4-41 所示。
松螺母(66),順時針擰調壓螺釘(67)壓腳壓力就增大,反之就減小。在送料穩定的條件下,盡量用較小的壓腳壓力。調節完成后再擰緊螺母(66),如圖4-42所示。
通常針線挑線曲柄(68)與擋圈(70)之間的間隙為6.5mm。若經過其他調節,針線線環的大小還不能滿足要求時,應按下述方法進行調節:旋松針線挑線曲柄68的螺釘(69),然后將針線挑線曲柄(69)作前后移動。若針線線環大,就將針線挑線曲柄(68)朝操作者一側稍許移動(間隙大于6.5mm)后,再擰緊螺釘(69),針線的線環就會變小。如圖4-43 所示。
從過線架(3)上平面到彎針線攔線板(4)長槽邊緣調節成平行。調節時,旋松螺釘(5),把彎針線攔線板(4)在上下方向轉動。彎針線攔線板(4)長槽邊緣與過線架(3)上平面平行為適中,向下調時給彎針供的線量增大;向上調時給彎針供的線量就減小。如圖4—44。
(圖4-40)螺釘(9)在左過線板(7)長槽中間固定,螺釘(10)在右過線板(8)長槽中間固定,確認兩個過線孔是正對的。把左右過線板沿斜面向上調,給彎針供的線量就減小;把左右過線板沿斜面向下調,給彎針供的線量就增大。如圖4-45示。
先把鎖緊螺母(3)向逆時針方向擰松,將針距旋鈕(4)順時針轉動線跡長度就變大;將針距旋鈕(4)逆時針轉動線跡長度就變小。調節好后,將鎖緊螺母(3)向順時針方向擰緊。通常在差動比調節合適后確認線跡長度是否滿足,再作調節。如圖4-46所示
(1)標準規格的差動比調節范圍:針跡長度最大為4.5mm(每英寸 6針)時,標準規格差動比范圍是1:0.6~1:1.3。限位塊1的緊固螺釘(5)在出廠時已經固定在的位置,不要向上移位。因為最大針距是4.5mm,若將差動比調到 1:1.3以上,運轉時牙齒會撞擊損壞。如圖4-4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