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智慧工廠1.0(四)
- 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起的“中國智慧縫制工廠技術服務聯盟”籌備會議已于6月28日圓滿結束,縫制機械行業和上下游產業的100余位代表共同探尋未來智慧縫制的可行路徑,為聯盟的成立和發展建言獻策,對成立聯盟給予高度認可。
那么打造智慧縫制工廠,企業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在下午的“中國智慧縫制工廠技術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專家給出了答案——
首要任務——做好自我定位
他建議企業在做智慧工廠建設規劃前對企業自身進行一次精準的自我診斷。“診斷的目的是確定企業工廠當前技術水平處于哪個階段、有何基礎條件、未來的目標是什么、企業如今有什么能力及各項具體能力發展到何種程度。將這些基本點理解透徹后,才能知道企業的優勢和短板在哪,并找到建設智慧工廠的突破點。”
顯然,智慧工廠的建設也是因行業因企業而不同的。
在服裝、家居、家電等制造行業,企業面臨的主要壓力是充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與此同時實現規模經濟化生產。這些領域側重通過互聯網等平臺開展大規模個性定制模式創新。因此其智慧工廠建設的突破點是推進個性化定制生產,引入柔性化生產線,搭建互聯網平臺,基于需求數據模型開展精益生產。
智慧工廠建設的目標對于每個企業都是不同的,這條路具體該怎么走,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定。
其次——精準預判未來趨勢
很多制造企業被市場淘汰不是因為沒有把產品做精細、做好,而是對未來沒有預判,以至于不能及時連接上新的供應鏈、新的生態系統。歸根結底,這些企業是被淘汰在上一代了。智慧工廠的內涵,不能忘記堅持“以人為本”。
確實,智能裝備能夠感知環境,感知生產信息,能夠根據采集的數據分析生產線運行情況,但是它不能利用數據預判未來產品將向何種趨勢發展。而這恰恰就是人的優勢。專家認為,智慧工廠注重的是人與系統的結合,需要人基于信息做決策。決策者通過數據的采集與客觀分析,來洞察某項新興技術是否成熟,實際應用后產生了多大的價值,預判新技術是否適合自己企業使用。“信息量越大,洞察就越多,決策也更準確,也更容易在市場競爭上快人一步。”
此外,決策者在做預判時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技術和產品的迭代。技術和產品迭代時往往會出現顛覆性的變化,上一代產品的生產線及設備尤其是自動化設備,很多時候是不能滿足下一代產品的生產需求的。所以在投入新生產線時,便需要考慮當前的生產線能夠支撐未來幾年的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