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產融結合三年行動計劃發布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紡織工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又被賦予了“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和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的新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在2020年實現紡織強國夢,2015年實現工業強國目標,必須與金融市場深度融合,進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此,4月9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印發《紡織行業產融結合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分析認為,首先,上市公司價值和紡織規上企業所占國民經濟份額不符,行業龍頭、品牌和科技創新型企業資本對接不充分,紡織企業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形勢緊迫。其次,未來3~5年是企業IPO的重要窗口期,國家證監會等相關部門鼓勵面向創新創業項目的并購重組,通過市場化并購,將推動行業整合和轉型升級,催生新的業績增長點。在此形勢下,紡織行業的優質企業也亟需抓住機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積極推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加快產融結合進程。
《行動計劃》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企業與行業協會、金融機構、中介機構、交易所、證監會等各方面的溝通機制,整合為行業服務的各方資源,以行業協會為媒介,整合專業團隊搭建服務平臺,在紡織行業中形成完備的企業篩選、企業評估、項目規劃、機構推薦、定制專項服務等再內的產融結合一條龍服務體系。在產融結合的過程中,堅持企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優質企業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合理運用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在推動行業發展中的作用。整天推動的同時,選擇細分行業優質企業重點突破,形成示范,培育一批上市公司成為標準領先、品質卓越的紡織行業品牌企業,加強市值維護與管理,積極培育后備上市企業資源,支持企業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工具做大做強。加強產融對接,落實國家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扶持政策,推進品牌質押貸款實施。鼓勵企業建立紡織產業基金,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等方式加快技術改造。
《行動計劃》規定,經過3年努力,進一步促進紡織行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產融結合服務體系,通過產融結合,從根本上可持續地促進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培育行業企業上市。在目前IPO加速的背景下,通過搭建產融結合平臺,加速推進行業優質企業與資本市場接軌。通過3年的培育,篩選80~100家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推動30~50家企業報送材料。爭取通過3年時間,使紡織行業上市公司數量提升30%。
二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和再融資。借助上市公司平臺,將紡織行業與資本市場進行深度合作,運用資本力量,推動企業的研發生產與擴張整合,努力培育成為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及橫跨上下游產業鏈的集團公司,增強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價值。通過3年的培育,爭取到2020年,將紡織行業市值在2017年基礎上提升50%以上。
三是推動企業國內外并購重組,聯合紡織行業內優質企業資源,運用投資和并購手段,進行產業鏈整合,盤活業內相關企業資產,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積極協助龍頭優質企業,開展跨國收購外資企業,引入其完整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技術、銷售體系等,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全球化發展。
《行動計劃》確定重點培育,一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包括:纖維材料、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領域的企業。二是品牌創新型企業。重點關注支持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品牌企業、支持具有國家或省級研發中心、支持具有設計師和商標品牌管理人才儲備和品牌國際化運營能力的企業。三是發展模式創新型企業。創新能力和生產工藝水平的“單項冠軍”企業和細分龍頭企業;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對外投資和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從而形成有競爭優勢的跨國企業集團;行業中具備上下游配套生產和研發的企業。
《行動計劃》確定,建立重點培育企業數據庫;實施紡織行業上市公司增數量計劃;推動行業并購重組,著力支持國內產業并購、全面推動海外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