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不公平對等的德、中雙邊貿易關係
- 根據德國商報日前報導,在市場開放方面,中資企業購買愈來愈多的德國公司,但反之卻可能極其有限。
當日前中國宣布進口車關稅稅率,將自今(2018)年7月起由25%調降至15%的消息一出之后,BMW、Daimler及Volkswagen叁大德國車廠市值在幾分鐘內暴增近60億歐元。
不論這是否可解讀為美國與中國雙邊貿易爭端暫朝和解方向發展,但無疑對德國製造商而言是遲來的圣誕禮物。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意味著對德國梅克爾(Merkel)總理出訪中國表示歡迎。預估今年BMW及Daimler兩車商在美國Spartanburg及Tuscaloosa兩地廠房生產并出口外銷至中國的車輛可望超過10萬輛,自7月起可省下許多關稅支出。另據Duisburg-Essen大學汽車專家Ferdinand Dudenhöffer估計,僅就Volkswagen在德國生產并銷往中國的旗下品牌車Porsche(保時捷)為例,2018年可省下約6億歐元的關稅支出。
鑒于中國決策對市場表現具關鍵影響力,德國企業面對不公貿易實務所表現之相對克制保留態度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不過也有例外:長期擔任德國巴斯夫(BASF)化學公司總裁Kurt Bock,在即將離開董事會主席職位前,于公司年度損益新聞發布會上,吁請推動適用所有投資人得以同等參與國際化學業務的法令,倘中國國營集團能在歐洲購買企業,則BASF也同樣可以在中國採購。
BASF化學集團在東亞地區南京及其他24地廠房共僱用員工7,000人,2017年獲利占總銷售的11%。不過實際上,德國企業幾乎不可能購買中國公司。惟在汽車暨化學工業領域,外資可藉助與陸企合資對中國公司進行採購。例如:位于南德巴登符騰堡邦的全球最大鍛壓機床製造商Schuler,于2015年購併大陸機器製造商Yadon(揚州鍛壓機床)。2013年工具機製造商Trumpf購併競爭對手江蘇金方圓數控機床。
反之,外國集團購買德國企業持續增加。僅2017年就有870家企業被購併,金額達1,000億歐元,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約50案件受到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審查,每叁件中便有一件的買方來自中國。
自投資審查實施14年來,未曾有審核被拒案件。此恰與美國作法不同,美國審核案件時較為嚴苛,即便僅是間接涉及。這正是德國晶片製造商Aixtron併購案,因美國子公司受到美國前總統Obama以安全顧慮為由致使整筆交易中止的塬因所在。
此外,在德國也有不少併購案,因疑慮大陸買方僅看重技術Know-how,而受到各界關注。例如:近兩年前當中國Midea(美的家電集團)購併Kuka機械製造商時,德國聯邦政府即保證會根據外貿法規嚴加審核,且必要時會禁止併購交易。
2017年中國投資德國工業金額近120億歐元,Cheung Kong Holding(香港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以約60億歐元購併德國能源管理公司Ista,Zhengzhou Coal Mining(鄭州煤礦機械集團)以6億歐元收購Bosch子公司Robert Bosch Starter Motors Generators Holding。
EY經濟諮詢顧問公司中國專家Yi Sun表示,德國是中國投資收購目標國家之一,對德國工業及高科技企業的興趣從未中斷,中國企業投資收購時也依循“Made in China 2025“(中國製造2025)戰略綱領所列領域範籌選擇目標投資,促使中國未來由製造工廠轉為世界技術研發領先國家,舉凡網路、醫療技術、航太、軌道交通及再生能源等皆是重點投資領域。根據Bertelsmann基金會日前公布研究報告,在2014至2017年四年中,中資在德國投資案件與上述領域範疇有關的比例達叁分之二。
德國商報表示,鑒于在中國利益龐大,德國企業在面對諸多德、中雙邊貿易不對等批評時多置而不聞。平均而言,超過300萬家德國企業約7%銷售來自中國。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估計,僅30家上市企業近700個子公司,過去一年近15%銷售來自中國,金額約相當2,000億歐元,金額之高前所未有。對Volkswagen汽車製造商及運動用品商Adidas而言,中國更是最重要市場。
特別是汽車製造商對中國市場依賴甚殷,Volkswagen汽車在全球每賣出十款車便有四款銷往中國,BMW及Daimler兩車商其中國市場所占比例也分別為24%及23%。
德國商報于文后總結表示,多數德國企業所遵循的貿易商務座右銘即是:捍衛并擴大良好的出口情勢,不輕易公開批評中國貿易慣用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