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縫制技術展望(上)
- 最近幾年,智能縫制技術一直是國內縫紉機行業的一個熱門話題,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概念,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尤其是這幾年,國內縫紉機企業在自動化技術上的不斷實踐和進步,縫紉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在不斷提高。自動模板機的出現和快速更新換代,更是引領了國內企業的一波自主創新的熱潮,人們對未來的智能縫制技術充滿了熱情和期待。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重新梳理智能縫制技術的概念、行業發展的根源、實現的方式和未來可能的發展過程,從而使我們對智能縫制技術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自動化”與“智能化”
自動化(Automation),意指用機器代替人工完成工作任務。近二十年來,過去由人工執行的大量常規任務容易被計算機和算法、軟件模仿和替代。如自動剪線技術,過去由操作工手剪來完成的工序,現在由機器來替代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又如模板機實現了X、Y軸聯動的自動縫紉,過去只能由一些熟練工才能完成的花樣縫制,現在全部交給縫紉機自動完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又降低了人力成本。
智能化(Smartness),是自動化的高級階段,“智能化產品”(Smartness ofProduct)在實現產品自動化工作的基礎上,還能實現自感知(自監控)、自診斷、自適應、自修復、自操作,以及擬人交互、與其他裝置合作等一系列功能。如在實現自感知面料厚度的基礎上,自動調節壓腳壓力、夾線器線張力、送布軌跡等,這種技術就是智能縫制技術。
通過明確智能化的概念,以及智能化和自動化的區別,一方面我們會發現目前市場上的許多“智能縫紉機”,可能更多的還是屬于“自動縫紉機”的概念。另一方面,我們用“智能化”的概念去重新審視我們的產品,可能會有更多的創新靈感,使我們的產品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進步。
二、未來服裝行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技術的發展最終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樣我們談縫紉機智能化技術的時候,并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是要充分考慮服裝廠的實際需求,考慮未來服裝行業的生產方式的轉變。
1. 智能制造是傳統服裝行業轉型的必經之路
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是所有服裝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智能制造的變革是傳統制造業走出當下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夠助力企業提高利潤率,增加核心競爭能力。
對于服裝企業來說,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首先應該從發展智能化裝備入手,建立基于信息化架構下的智能化與數字化高端裝備平臺,實現各工序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智能控制,實現全過程數字化智能管理,進而實現服裝生產的智能制造。
意大利邁卡自動袖叉機
2. 服裝的個性化定制將逐漸普及
服裝行業一個矛盾點是消費者需求不斷個性化、多樣化,而服裝企業仍然大批量生產。由于服裝產品周期短,不能及時出售,會造成庫存積壓,產能過剩。
個性化服裝定制系統
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利用互聯網新科技去顛覆這個行業。未來的服裝銷售可能會選擇C2M模式,依靠互聯網平臺直接和顧客溝通,獲取顧客形體信息和需求信息,然后工廠柔性化、小批量、快速生產出產品,交付到顧客手中。這樣顧客滿意度提升,服裝企業也不會受庫存積壓所累。實際上,很多品牌在這方面早已起步。國內最早引領這一潮流的紅領集團即酷特智能,在個性化定制領域早已成為眾多企業學習的楷模。莊吉集團的智能工廠,通過數據驅動智能制造,基本實現了全流程的數字化的生產運作。報喜鳥C2B個性化定制業務在天貓上線,消費者可線上進行量體預約。耐克推出“Nike+”平臺幫助設計師設計更加貼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美國互聯網男士內衣品牌Mack Weldon在2014年實現了200%的總收入和用戶增長……像報喜鳥等一些知名的品牌,都紛紛展開了在線上私人訂制領域的布局。
三.智能縫制技術的支撐
基于服裝行業智能制造和個性化定制的生產方式轉變,服裝的生產設備縫紉機,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技術進步,實現對智能制造和個性化定制的技術支撐。從實際的服裝縫制角度去分析,這種技術支撐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融入物聯網
要實現對未來智能制造和個性化定制的技術支撐,縫紉機融入物聯網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對于模板機、花樣機、電子鎖眼機、電子套結機等具有花樣縫制能力的縫紉機來說,設置物聯網接口,接收來自于生產管理系統的有關于縫紉對象的花樣信息,這樣一來工人只要定位好面料,直接開動縫紉機就可以了,省去了大量的設置花樣或讀取花樣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時,縫紉機融入物聯網,生產管理系統還可以實時監控和收集縫紉機的工作狀態,包括開關機狀態、故障狀態、產能狀態等。通過這些對縫紉機狀態的監控,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生產任務。未來的生產管理甚至可以做到智能的自動安排生產任務,使得各臺縫制設備的性能和效率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些首先需要縫制設備具備物聯網接口,實現數據上的對接。